您当前的位置: > 首页> 重点文艺家

重点文艺家

孙凤伟(文学)

发布时间:2014-12-10 00:00:00    来源:    作者:

 

孙凤伟,辽宁葫芦岛人,初入四川方知“凤伟”谐音“凤尾”,即“莴笋”也,莴笋朴实,适应性强,通身都可食用,冥冥中与我个性相符,索性将“小莴笋”作为笔名。

生于东北一山村,系家中幺女,顽皮多年。虽为女儿身却生男儿性,琴棋书画一窍不通,上房上树骑驴撞拐,样样拉不下。父亲时常担心我将来嫁不出去。少年家中变故,姐姐出嫁,哥哥外地求学,我嫩肩担三担:“读书”、“照顾父母”、“干农活”。重担压跑了矫情,压出了坚毅的个性。

幼时静不下三分钟,却钟情于书,一读起书仿佛被点了穴位,半天不动不语。偏远山村,书籍有限,不分派别能遇即读。小学时偷看父亲的《穆桂英挂帅》、《呼杨合兵》等,虽不甚懂,但也受穆桂英、佘太君等杨门英烈影响多年。初中时,跟着邻家小嫂子看琼瑶的《水云间》、《一帘幽梦》等,情窦初开,被琼瑶阿姨赚去大把眼泪,还多愁善感了好一阵子。直到上高中,才通过读大学的哥哥接触到铁凝、汪曾祺、王安忆等现代作家作品。怕被老师发现,经常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筒夜读,最终《平凡世界》、《穆斯林的葬礼》合伙葬送了我的双眼,迫使终生与眼镜为伴。我读大学,一猛子扎进书海,面对满满六层楼的书,起初竟不知看哪本,摸摸这本,看看那本,如获至宝。每到周末,别人去逛街、游玩,我一则没钱,二则不感兴趣,索性借两本书,备上干粮窝在床上,一看就是一天。四年下来专业书仅限课本,文学作品倒是看了不止两大车。

动笔写,远溯初中,为了反抗老师和父亲双重重压,愤然写下小说《锁》。冲动之后原以为会招来“灭顶之灾”,不曾想,老师还当范文读,表扬心理描写细腻,至此再也没因顽劣遭受父亲的皮肉责罚。大学时,一篇《山那边父亲等我回家》将我推为院报记者。工作后,一篇《初为广电人》,经过政工部的段处长和工会王主席反复修改,我方懂得了怎样写,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。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《荣誉背后不仅仅是光环》鼓舞了整个班组,提升了凝聚力;同学会上《我在山外等父亲》看哭老师、同学;《静默女人河》将广电女工风采推向华电集团公司。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所思、所感写的《排练》、《心灵的远方在哪里》、《十年一棵树》等被收录到公司《电光火石的交响》文集中,受公司领导器重参与了《那人那事那情》和《我心我愿》两本书的故事采写。

一路写来自知驽钝,但承蒙领导抬爱,曾担任长沙理工大学《动力风》记者、编辑,现任四川广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首届文联主席团委员。自知凭一支钝笔,一股韧性写不出光芒万丈惊世之作,却也奋力用笔头荧光点亮心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