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> 首页> 作品大看台 > 文学类

文学类

广安发电公司文联文学作品专栏

发布时间:2022-11-18 11:23:47    来源:广安发电公司文联    作者:

“清”风哪里来?

(广安发电公司文联 蔡肇非)

 

“弟子规,圣人训。首孝悌,次谨信。”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”……多年以后,当我陪伴孩子背诵《弟子规》《增广贤文》,才知道家里的那些“规矩”大多都来自于这类启蒙书籍。

我成长在一个教师家庭,父母都是60年代的师范生,从祖父到父亲两代人中,大家庭里大约有五位老师。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家人“为人师表”、“身正为范”的言行,或多或少吸收到的都是些正能量。一路走来,虽然平凡的我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高风亮节之举,但最为欣慰的是自己不乏一身正气。

在劳动中学“勤和俭”

“一勤天下无难事”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记忆中,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,我就有了固定的家务活儿:洗碗、倒煤灰、吃饭前拿碗摆筷等等,记忆犹新的是,如果哪一天懒一下没有去倒煤灰,第二天要么就是满满的一大撮箕重得让我弯腰驼背,要么就是必须跑两回,费力地穿过黑黢黢的长巷子、经过四五十米远才能到街上的垃圾站,得到的经验教训就是“每天必须跑一趟,因为躲不过,早晚都是自己的活儿!”常年的训练养成了我爱劳动、爱清洁的习惯,小学时请同学到家里玩耍,我会提前把水泥地面拖得干干净净,简直可以用油光可鉴来形容,同学们席地而坐,吃几颗咸菜、喝着白开水,就可以开心的玩一下午扑克游戏。从小的体验使我懂得,开心不一定需要多少钱。

在故事中学“忠和孝”

听母亲讲睡前故事是儿时最开心、现在想起都来都温馨甜蜜。王祥卧冰、孟宗哭竹、黄香温席、安安送米……,这些从外婆就开始讲起的“孝心”故事,让我百听不厌,久而久之,心存善念、悲天悯人也成为我性格中的重要部分。最有兴趣听母亲讲三年自然灾害、文化大革命中的家庭故事:外公冒着枪林弹雨(重庆武斗)坚持每天准时上班,二舅用一块馒头(舍不得吃悄悄留存的)救了饿昏的二姨妈的命,大舅和母亲每月将大部分工资寄给外婆作家用,外婆在家庭遭遇变故后坚强面对生活,……这些心酸的往事教会我学会坚强和团结。

自从家里有了电视机,最开心的是与父母一起欣赏老电影,哪怕是黑白片儿,也是百看不厌,直到今天,我还会时而重温。我的外公参与了《在烈火中永生》电影演出(群众演员),由于我和父亲都未曾与外公谋面,虽然荧幕上的外公只有几秒钟的惊鸿一瞥,我们照样会睁大眼睛反复翻看,也由此对江姐、许云峰、小萝卜头等红岩英雄的事迹如数家珍,好多经典台词都能倒背如流。五六十年代拍摄的《英雄儿女》《上甘岭》《党的女儿》《地道战》《地雷战》《平原游击队》以及前南斯拉夫的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《桥》等,都是我们的最爱,在一遍又一遍的观看中,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与日俱增,自认也是个在祖国需要时可以上战场的热血青年。

在书本中学“正和义”

我们小时候,不但物质不丰富,精神食粮也远远不及今天。至今记得母亲给我订阅了《小学生优秀作文》《少年文艺》还有《奥秘》,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是《神灯》,每个月就几本书,翻来翻去反反复复的看,好多词句都能背诵下来。我今天能写点东西,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吧。

再长大一些,《读者文摘》(后因版权问题改为《读者》)、《南风窗》等杂志成了我的好朋友,我养成了摘抄好词佳句的习惯,在练习书法的同时,又能够慢慢地、反复咀嚼有些人生的道理。学生时代接触到的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那句“吃自己饭、流自己汗,自己事情自己干,靠天、靠地、靠父母,不算是好汉!”的名言至今镌刻在我的脑海里、早已融入我的血液。翻开尘封已久泛黄的摘抄本,我惊异地发现,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比较广泛,摘抄的内容包罗万象,涉及的名人也是古今中外,有《菜根谭》讲人生道理的、有《人间词话》做学问三重境界的、有基层通讯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才的,有莎士比亚的名言,还有“得意淡然、失意泰然,自处超然、群处蔼然”“精于专业、勤于事业”等等不知出处的佳句,……这些闪烁着智慧和正义的思想曾经如烛火般照亮一个青年人的征途。如今,基于工作和生活所需,我关注到《曾国藩家书》等家风家教类书籍,一页一页、逐字逐句去品读后我发现,贯穿其中的依然是勤劳节俭、宽以待人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。不管是抄写还是引用都很简单,躬身实践、知行合一才是我们终身的课题。

今天,我们谈廉洁,似乎与我上面所陈述的不沾边。但是,在我看来,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:廉洁是果,家风家教是因,所谓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。一个人从小到大,家庭对其影响是最长久、最深沉的。良好的家风、严格的家教会培养塑造一个志存高远、襟怀坦荡、正直无私的人,这样的人,是站在山峰上的,他会自然远离山谷中的目光短浅、淤泥中的蝇营狗苟。有着良好家风家教的人,不一定会福禄双全,但其一生必定是淡雅清香、清欢有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