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> 首页> 文艺聚焦

文艺聚焦

试解官盛之由来

发布时间:2015-07-06 00:00:00    来源:    作者:胡佐斌

 陈官盛故宅遗址。

 

近日,“两江行”采访组走进广安区官盛镇。“官盛”之名从何而来,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。

关于官盛的由来,《广安区志》(1986-2005年版)如此记载:官盛镇,清时因官多出生于此,且水运方便、市场兴盛而得名。然而,当记者在官盛镇走访了多位老人后,才发现,此说有些牵强,官盛之名的由来应该是一个谜,没人能讲出所以然来。不过,在走访中,记者也获得了些许线索,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,就官盛的由来试作探解。

“官盛”由“官溪”更名而来

官盛镇有一条老街,名为官溪街。从当地老人的口中得知,解放前,这里就设有乡政府,名为官盛乡。由此,我们可以推断:官盛,应由“官溪”更名而来。但“官溪”为何更名“官盛”?老人们都说不知。

为了解官盛的历史,记者翻阅了多个版本的《广安州志》和《广安州新志》后发现,“官溪”一名的历史的确久远,从清雍正年间便有了,一直沿袭到宣统年间也未更名。

在清代,官盛长期为明月乡的管辖之地。在雍正版《广安州志》中,始现“大官溪桥”和“小官溪”,在乾隆版《广安州志》中,则始现“官溪场”的记载。而在成书于宣统年间的《广安州新志》中,则记得更详:“官溪场,州南十五里,市濒渠江西岸,地饶米谷,多富人环居,易纸、茶、盐、竹、木,村店二十余,场期二、五、八。附市五里:贞元、篆江、有元、官坝、孙龙。大姓王、何。”

“官溪”何时更名为“官盛”,记者没有找到明确的史料依据,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民国10年,官盛之名便存在了。据《广安区志》载,广安县将原全县7个乡改划为33个乡(镇),此时便有官盛乡。

“官盛多官宦”之说不足为信

至于《广安区志》所言“清时因官多出生于此”,记者认为,这种说法不可信。记者查阅几个版本的《广安州志·选举》和《广安州志·墓碑》发现,汉代开始,至清光绪年间,出生于官溪或逝后葬于官溪的官员,几乎没有。

当然,不排除这种可能:清朝时,过往官溪的官员很多。官溪地处古民道天(池)广(门)道上,若从广安州城出发前往邻水,可从州城南门出,过平桥、白塔,至官溪场,再从落鸿渡过渠江,经永兴场到天池,再沿东驿道到邻水县城。这条路线比从东门出发过渠江直接走东驿道要近很多,至少三分之一路程。而且,若从成都府、顺庆府(今南充)方向来的人要前往邻水,则可直接在广门上天广道,到达天池后再走东驿道进邻水。从这一点上讲,过往官溪的官员较多是有可能的。

但记者认为,这仍值得推敲。古时官员行途,几乎是不会步行的,而是骑马。这对道路来说,就有要求,即道路要宽,否则既不能加快速度,也不便过让行人。古时民道,宽度一般在1米左右,这显然是不符合骑马行路这一要求的。而驿道就不同了,根据我市境内古驿道残存遗迹和一些老人的回忆,驿道宽度一般在两米左右,比民道要宽一倍。

另外,在清代早期,从广安州城经白塔至官溪这条路是没有的,主要是因为西溪河所阻。此时,若非要经官溪至邻水,则只能过五福桥接天广道。

经白塔到官溪,必过平桥,而平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。此桥位于西溪河与渠江交汇的平滩口,故又名平滩桥。“平滩桥”始出现于乾隆版《广安州志·津梁》中,其记载为:“平滩桥,治东南五里,架木为桥,新建。”后来,平桥又经过多次修葺或重建,根据《广安州志》、《广安州新志》以及1994年出版的《广安县志》可知,平桥后来由木桥改为石板桥,并曾被河水冲毁,嘉庆15年进行了补修,清道光癸未(1823)年则改建成了石拱桥,一直沿用至今。因此,若说广安州城的官员真要经白塔至官溪场,那至少也是乾隆年间才开始的。而这时,白塔至官溪是否有民道相接,还有待考证。

官盛得名或因“陈官盛”

在官盛镇,还有一种说法,即:“官溪”更名为“官盛”,是因为出了一个名叫陈官盛的官员。据说陈官盛的故宅在沱湾村,采访组决定前往。

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,采访组顺利找到了位于沱湾村3组的陈官盛的故宅遗址。陈官盛当年的房屋早已不在,但现场仍能见到一些横七竖八的墙石。71岁的陈先禄老人介绍,他也听说过祖上的确有个叫陈官盛的人,是个当官的,但不知是什么官职。由此,我们想到了陈氏家谱,但陈先禄却说,家谱共有上下两册,“文革”期间藏在墙洞里,在潮湿的环境下放久了,取出来时全成渣了。好在陈光田家还保存了一本上册,但也残缺不齐,后来重新整理家谱时,就给陈先刚了,“陈先刚现在住在广安城南,开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。”

记者随后联系了陈先刚。陈先刚介绍,官盛沱湾村的陈家,是广安元代进士陈继贤之后。为此,他拿出《陈氏家谱》(上册)复印本和清咸丰版《广安州志》,并分别翻出两书关于陈继贤的记载,其内容大相径庭。不过,《陈氏家谱》记载更细。

在《陈氏家谱》中,陈继贤为二世,生于元顺帝十八年。其父陈肇宗,曾任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,任后仅几年即病逝,其时,陈继贤年仅4岁,随母吴氏回到广安。陈继贤长大后,考中进士,任怀远(今安徽省怀远县)通判,曾被元代帝王授予“奉直大夫”。明太祖时,朝廷屡请陈继贤重新做官,但都被陈拒绝了。而留居广安的陈继贤热心善事,曾捐资铸文庙祭器,并在文庙置书万余卷,以育后人。但陈继贤并非官盛人,据《陈氏家谱》显示,其逝后葬于马坝长冲沟。

关于陈官盛,《陈氏家谱》确有记载,但却出现在族谱几近末尾处,属于凤凰嘴上四房,且仅有其名,未见其详。再看该谱封面可知,该谱写于清道光年间。

凤凰嘴,即沱湾村之前的村名。记者在沱湾村采访时,陈先禄老人曾介绍过:解放前,沱湾村名为凤凰村,“大跃进”后改为胜利村,上世纪九十年代改为沱湾村。陈官盛故宅遗址右前方仅30米处的小山头,即为凤凰嘴。

陈先刚告诉记者,他从小特别喜爱听老故事,年幼时,他听以前的老人讲过,陈官盛长大后便在湖南作知县,并从此在湖南定居,但生前常骑白马回老家祭祖。官盛镇是否因陈官盛而名,陈先刚则说,他小时曾经听到过这种说法。

记者认为,因出了一个叫陈官盛的官员,官溪而更名为官盛,这种可能性或许是有的。毕竟,在清代及清代以前,官盛镇几乎未出现一个县级以上的官员,若陈官盛真为知县,想必也应是官盛镇的一大骄傲了,人们将官溪更名为官盛,以纪念陈官盛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至少,在探寻官溪更名官盛的缘由上,陈官盛之说可作一选项。(胡佐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