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> 首页> 文联动态

文联动态

冯宗凡作品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研讨会发言摘录

发布时间:2015-09-24 00:00:00    来源:    作者:胡佐斌/文字整理 周苍林/图

 

9月18日上午,冯宗凡作品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作品研讨会在邻水县宣传文化中心召开。以下为与会人员发言摘录。(以发言先后为序)

 


 

邹元模

冯宗凡先生是我县在文学创作中很有成就的代表之一,他笔耕不辍,先后在《民间文学》、《小小说选刊》、《故事会》、《四川日报》、《荒原文学》等40多家报刊杂志,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,应该说他的创作成果在邻水县乃至广安市文坛,都是排在第一方阵的。

只有深入实际的作家,才能细致入微地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特点,并把它有机地而不是生拉活扯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。宗凡先生几十年如一日,坚持不懈地收集、整理民风、民俗、地方语言,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大众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,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个性,故事情节起伏跌宕,读了如同老酒下腊肉,过瘾!

 


廖纯洁

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用川东民俗语言讲述了望夫山中单身汉们的故事,好看,触动了读者,也震动了我。一个憨直、可爱、操着一口方言俚语、行为有些乖张的形象——大脑壳出现在我的脑海,在不经意中切入心灵,久久体味后,感觉作者是在精心营造一个二十一世纪初川东地区“陈焕生”(小说《陈焕生进城》曾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)。

当下反映乡村生活的题材如此众多,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能脱颖而出,我觉得主要是抓住了当地人特有的原生态民俗生活习惯,质朴、执着而富有喜剧性的人物区别于其他的乡土叙事,更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。

 


陈章友

在我看来,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至少有五个方面是成功的,值得借鉴学习。

一是紧接地气,把握准确。文中对川东山区农民所思所想,所欲所求,所爱所恨,所苦所乐,所言所语,刻画得生动形象,有血有肉,活灵活现,十分精准地道,非长期调查研究、深入体验、认真釆集而不能为。

二是脉络清晰,主题鲜明。在举国上下精准扶贫、齐心协力奔向全面小康的今天,山区公路建设是基础扶贫的核心内容。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围绕一条山区公路的建设展开,把山区农民渴望梦想、喜怒哀乐、人生追求很好地串联起来,自然得体,浑然天成,把握住了山区农民的生活脉搏。

三是情节生动,可读性强。作品中大量生动风趣的故事有机串联,仿佛书中开起了故事会,在轻松活泼的文字中演绎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,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,直呼痛快,不忍释手,有非一气呵成读完不过瘾的感觉。

四是人物刻画细腻,过渡自然。大脑壳本是一个没有文化、没有理想的普通山区农民,因娶了貌美如花而又有知识的映山红为妻,不仅懂得了真爱,更是扬起了事业的风帆,走上了进城的希望之路。当贷款被洪妮所骗,绝望欲死的悲愤中,燃起了对偷抢拐骗之流的熊熊怒火,进而懵懵懂懂中被推上了英维的领奖台,在县委书记的关注下走上了带领群众共同修路致富的人生旅程,这样的人物心理历程推进,水到渠成,让人信服。

五是语言优美,心理描写到位。作品大量使用川东地方特色语言和歇后语,散发出浓郁的巴人韵味,仿佛窖藏千年的老酒,芬芳四溢。同时,书中很多地方对景物的描写仿佛是一首首优美的散文诗,一曲曲高雅动听的音乐,一幅幅大师神来之笔的图画。并且,书中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,把人物的感情世界丰盈鲜活起来,让故事不再只是故事,而是一幅立体多维的人物长卷,让每一个人物形象鲜明而深刻地烙印在读者心里。

 


唐铭

冯宗凡先生塑造的“大脑壳”,给人憨头憨脑,又鬼精鬼灵的形象,悟性颇高,胆子颇大,“下得了矮桩,又屙得起高尿”,有创新精神,又有点超前意识,常常因祸得福,歪打正着,让人啼笑皆非,读者常常替他捏一把汗,很大程度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,与他的成败、命运联系起来。

应山红也是个有意思的人,稳坐中军,指挥若定,将大脑壳支使得团团转。她知道自己有这个优势和条件。为了致富为了过好日子,为了望夫山的公路,她与大脑壳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,这样的合作与创业,相互诋毁又相互理解,在调笑打闹中自得其乐。

这群单身汉中,施工队长萝卜花,与应山红有过尴尬的情事,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,他有报恩也有愧疚的心理,在组织队伍和施工中卖力讨好。这群单身汉不但穷困潦倒,还饱受性饥渴的折磨,当他们明白了是贫穷造成自己的现状后,又喊出了“要致富先修路”“致了富娶媳妇”的口号,从最朴素的道理中,审视了自己的处境,看到了人生的希望,于是爆发出最原始的动力,投入到修路的热潮中,篇中幽默风趣的段子,将这群单身汉的性格表现得酣畅淋漓。

 


侯立新

冯宗凡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,这与他丰富的阅历有关。小说人物鲜活,大脑壳、萝卜花、应山红等等人物形象真实可信。语言朴实生动,有地方特点,接地气,符合人物性格。作者长期从事群众文艺工作,向人民群众学习了大量具有个性的语言,注重对这些语言的积累、转化和再利用,很多情节和段子直接来源于生活,这是作者深入实践、深入生活、深入群众的结果。

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表现的是一个贫困山区农民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艰难历程,反映的是农村、农业和农民的问题,聚焦的是中国梦的时代主题。改变落后面貌,实现全面小康,我们开展的精准扶贫活动是重要的,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,更需要艰苦奋斗、吃苦耐劳、自强不息的精神,这正是小说给我们的启示。

作品也有不足的地方,因作者对主人公倾注了很多感情,所以不自觉地就用自己的语言、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放到主角的身上,致使主角的语言、心理活动与人物性格有不吻合的地方。另外,作品辛酸的结尾让人揪心,我希望这部书有一个续集,就是大脑壳带领村民修路、发展种养殖业致富之后,大脑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当选为村支部书记,在上级的帮助下实施精准扶贫,包括爱情在内的一串串精彩故事在望夫山发生。

 


彭歌

这部小说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,特别是它的语言艺术。如“蠖拉子”、“傻捶捶”等,这都是我们川东特有的语言。又如萝卜花唱那首歌,应该是华蓥山的山歌,充满粗犷的感觉,这就充分体现了文学的地域特色。最近的、最土的艺术,往往就是世界性的艺术。作为地方文学,就是要反映地方的文化。

 


甘欣雨

我认为,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的特色体现在以下三点:

一是性欲的夸张。它不是一部爱情小说,但由于写了一群单身汉,作品采用夸张的手法,使这群单身汉对性的欲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二是首尾的照应。小说以主人公与应山红对话开头,是应山红逼主人公大脑壳进城去买马羊,目的要改变望夫山的落后面貌。以主人公对任秀丽的担忧结束,因为任秀丽找夏总去了,一进夏总的房间就把门关上。任秀丽去找夏总,是一种无奈,但为了村里的发展,她不得不这样做。

三是人名的讲究。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在人物命名上的确很有讲究,或者揭示人物特征,或者点明人物形象,或者谐音双关,或者寄托某种深意……如大脑壳、萝卜花、颈上花、肉疙瘩屠夫、酒窝小姐等,展现人物特征;刘爱民、巴到烂(惹不得)、闷葫芦(心中有数)等,点明人物形象;高仕仁(搞死人)、洪妮(哄你)、洪里前(哄你钱)、何娜芝(蠖辣子)、振得雄(整得凶)等,谐音双关;应山红、任秀丽等,则寄托着某种深意。

 

孔祥军

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这部小说,没有空话大话,没有官腔官调,而是实实在在塑造人物、诙谐幽默地讲故事,通过人物形象、通过故事,真实而艺术地展现处于川东大山深处的农业、农村、农民景象和城镇景象,展现这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,反映悬殊的城乡差别,反映山民们对摆脱贫困、发财致富的渴望,展示以大脑壳为代表的山民们“不等不靠、艰苦奋斗、百折不饶”的奋斗经历和精神,揭示出“严重的问题在于正确教育和引导农民,提高农民素质,培养好致富带头人”这一鲜明而深刻的主题。同时,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,那就是粮食问题:农民都进城了,把土地荒芜了,吃什么?这一主题和问题,意义重大、深远,发人深思、催人奋进!

 


黎均平

我个人评判小说一般坚持“三个标准”和“三个层次”。“三个标准”, 一是思想内涵,二是艺术品位,三是智慧含量。“三个层次”:第一,美的感受;第二,情的感染;第三,理的感念,读后让人久久思索、扣动。

关于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的读后感,我觉得冯老师作品可用三句话来概括:一是“读起来轻松”,每一篇都不长,不费时,在如今的快阅时代,数字化时代,这很契合人们的阅读习惯;二是“想起来深刻”,一篇文章读完后,一遍有感觉,二遍继续,三遍深入,就可以从中抓到很多东西,让人记得住,获得灵感;三是“谈起来凝重”,作品揭示的都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市井生活。因此,我觉得,《一条弯弯的山路》在“三个标准”、“三个层次”方面兼顾得很好,是一部耐读、耐品的厚重之作。

 

 


童光辉

关于宗凡这部小说,我讲三个方面:

第一,小说与川东乡土的关系。我认为,邻水的小说创作极具地域特色,宗凡小说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显,小说里的四个方面:环境、习俗、语言和人物行为,非常符合邻水人的特征。不过有个问题,在作品的人物语言上,作者的语言有时成了主人公的语言。第二,作品中的川味问题。我觉得,邻水小说在这方面很突出,这条路也值得走。第三,写景问题。作品里的写景,虽与邻水乡土结合得很紧,但在环境描写上着墨不多。

另外提几点建议:一是要注重现代的乡土,让乡土有现代感。人物性格、环境等,一定要把握现代的特征。二是川味既要有传统的,也要有现代的。听说宗凡同志收集了不少民歌,希望能从中学习、汲取养分,体现新时代的川味。三是要在人物刻画上进一步下工夫,包括人物的心理塑造、行为塑造,行为冲突和心理冲突,以及情节安排,语言的个性化等。最后,我想说的是,一定要多学习和借鉴名家的作品及表现手法。(胡佐斌/文字整理  周苍林/图)